《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
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
《辽史》记载的是辽朝自建立到灭亡近210年的历史(西辽历史过于简略,不算入)。辽朝是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前期契丹族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辽阔地区建立的强大王朝。
契丹的名字,最早见于《魏书》,它的含意,据《金史》上说是“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现代史学界虽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仍持此说。契丹族的祖先属东胡的一支,后又为鲜卑一部分。契丹族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在悠长的岁月里,纵横于千里草原上,“草居野次,靡有所定”,“生生之资,仰给畜牧”。
从东晋到隋唐之际,契丹有八个部落;到唐朝末年,契丹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十世纪初,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大)契丹国,都城设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到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元年(一说为会同元年)时改国号为辽(947年,一说为938年),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复称契丹,至辽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重新定国号为辽(这一次的国号确定的较为正式,至此之后宋通辽的国书、贺表开始使用辽这个国号)。
根据考证,一般认为辽采取双重国号制度。辽朝与北宋、西夏并立,比北宋的疆域还要大。
阿保机建国后。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接受了汉族文化。受中原皇朝重视史学的传统的影响,在政府机构中,设有国史院,置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起居部、起居舍人等史官。像辽景宗耶律贤统治时期,就以枢密使、北府宰相室防监修国史。室防修“实录”二十卷,受到辽圣宗的表扬。
辽兴宗耶律宗真时的史家萧韩家奴,能坚持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有一次,辽兴宗出去打猎,跟从他的人中有几十个被熊、虎咬死咬伤,萧韩家奴如实记载了这件事。辽兴宗看到后,命令他删去这个内容。萧韩家奴删去这个内容后,重又写上去。几天后,辽兴宗看到萧韩家奴的记载说:“史笔当如是。”正是由于辽朝统治者重视修史,因此辽朝的史料能够保存下来,为以后修辽史提供了有利条件。
辽朝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早在辽太祖时,就设有“监修国史”的官职。从辽圣宗时起。仿照五代和宋朝,编修了“实录”。辽末天祚帝时,又让监修国史的耶律俨修太祖诸帝“实录”。辽朝时,也沿用唐及五代各国的制度,设立有国史馆,修纂有起居注、日历、实录、国史等,但这些原始材料大部分已经散佚。元后期修《辽史》依据的主要是辽、金、宋人的著作中的第二手资料。
元代《辽史》的编写是从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开始的。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原金朝状元,时任元朝翰林学承旨的王鄂,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修辽、金二史,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但因军事繁忙,时局未稳,没能实行。
至元元年(1264年),王鄂再次建议修辽、金二史,时元翰林国史院也建立起来,但这一次也未见诸行动。以后仁宗延佑、文宗天历曾多次诏修辽、宋、金三史,都因正统问题的争论未决,义例未定,因而都未成功。
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在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铁睦尔达世、右丞太平、参议长仙、郎中孛里不花、员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请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君臣同心、而且由脱脱裁定三史各为正统、从而彻底解决正统、义例问题的前提下,《辽史》才最后纂修成功。当时以脱脱为辽、金、宋三史都总裁官。
农桑辑要是元王朝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其时元已灭金,尚未并宋。正值黄河流域多年战乱、生产凋敝之际,此书编成后颁发各地作为指导农业生产之用。孟祺、畅师文、苗好谦等参加编写及修订补充,成书于至元十年 (1273年)。选辑古代至元初农书的有关内容,对13世纪以前的农耕技术经验加以系统总结研究。全书7卷,包括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项玻璃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轻裁是万须巧织珠千串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梁州]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绣幕相牵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杨花飞点如绵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四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相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里奇擎着耐心儿卷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嘉靖间出版郭勋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