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公元前145(也有说是公元前135年)生于一个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
司马迁幼年好学,师从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二十岁以后曾屡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长城南北、长江两岸,所到之处考察民情风俗,采集典故传说。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由于他广闻博识、学厚才丰,三十岁时即为郎中,常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使他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图书及各种档案史料,为以后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后,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参与改革历法、制定著名的《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这是是我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太初历》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任太史令后,司马迁想完成其父编写一部史书的遗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这时,正是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的后期。一次,汉军将领李陵率作为牵制的五千步军出征,结果被匈奴主力包围。在矢尽粮绝,兵士伤亡大部份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司马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杀敌众多,矢尽粮绝而被迫投降,还是效忠汉朝的。就就替李陵辩解,结果得罪盛怒中的汉武帝。于是司马迁获罪下狱,被处宫刑。这种奇耻大辱的遭遇,使司马迁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愿,想到还未完成的史书,就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例鼓励自己,决定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经过三年囚禁,司马迁终于被赦出狱,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忍辱含垢,决心以残烛之年发愤著书,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经过五年的埋首著述,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4年)时,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成后不久,司马迁去世。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才把这部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夫,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记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获罪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书籍作品
诗文作品
-
《史记》 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2003-3-7 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①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②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③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遂从西入武关,至咸阳。沛公立为汉王,入汉中,还定三秦。陈余击走常山王张耳,耳归汉,汉乃以张苍为常山守。从淮阴侯击赵,苍得陈余。赵地已平,汉王以苍为代相,备边寇。已而徙为赵相,相赵王耳。耳卒,相赵王敖。复徙相代王。燕王臧荼反,高祖往击之。苍以代相从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户。 ……
-
《史记》 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夏禹,①名曰文命。②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③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注①集解谥法曰:“受禅成功曰禹。”正义夏者,帝禹封国号也。帝王纪云: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注②索隐尚书云“文命敷于四海”,孔安国云“外布文德教命”,不云是禹名。 太史公皆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之名,未必为得。孔又云“虞氏,舜名”,则尧?禹?汤皆名矣。盖古者帝王之号皆以名,后代因其行,追而为谥。 其实……
-
《史记》 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索隐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均天下郡国转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贵贱相权输,归于京都,故命曰“平准”。 汉兴,接秦之?,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①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②于是为秦钱重难用,③更令民铸钱,④一黄金一斤,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⑥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⑦ 注①索隐天子驾驷马,其色宜齐同。今言国家贫,天子不能具钧色之驷马。 汉书作“醇驷”,醇与纯同,纯一色也。或作“?”,非……
-
《史记》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2003-3-7 万石君①名奋,其父赵人也,②姓石氏。赵亡,徙居温。③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④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⑤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注①正义以父及四子皆二千石,故号奋为万石君。 注②正义?州邯郸本赵国都。 注③正义故温城在怀州温县三十里,汉县在也。……
-
《史记》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2003-3-7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①故魏时封为宁陵君。②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③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乱,忠臣乃见。④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⑤ 注①索隐案:彭越传云“魏豹,魏王咎从弟,真魏后也”。 注②索隐案:晋灼云“宁陵,梁国县也,即今宁陵是”。 注③正义王,于放反。 注④索隐老子曰“国家□乱有忠臣”,此取以为说也……
-
《史记》 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2003-3-7 张仪者,魏人也。①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注①集解吕氏春秋曰:“仪,魏氏余子。”索隐按:晋有大夫张老,又河东有张城,张氏为魏人必也。而吕览以为魏氏余子,则盖魏之支庶也。又书略说余子谓庶子也。正义左传晋有公族、余子、公行。杜预云:“皆官卿之嫡为公族大夫。余子,嫡子之母弟也。公行,庶子掌公戎行也。”艺文志云张子十篇,在纵横流。 张仪已学游说①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②之。其……
-
《史记》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2003-3-7 索隐案:谓本法循理之吏也。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①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②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注①正义说苑云:“孙叔敖为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衣,冠白冠,后来,吊曰:‘有身贵而骄人者,民亡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
-
《史记》 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2003-3-7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①须贾。② 注①索隐按:汉书百官表中大夫,秦官。此魏有中大夫,盖古官也。 注②索隐须,姓;贾,名也。须氏盖密须之后。 须贾为魏昭王①使于齐,范睢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②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折齿。③睢详死,□卷以箦,④置厕中。宾客饮……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2003-3-7 大宛①之迹,②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③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④以其头为饮器,⑤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⑥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⑦俱出陇西。经匈奴,⑧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注①索隐音菀,又于袁反。 注②正义汉书云:“大宛国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东至都……
-
《史记》 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索隐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之。”案: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 谓事微而不着,须表明也,故言表也。正义言代者,以五帝久古,传记少见,夏殷以来,乃有尚书略有年月,比于五帝事?易明,故举三代为首表。表者,明也。明言事仪。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①尚矣。②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③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注①索隐案:此表依帝系及系本。其实□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
-
《史记》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2003-3-5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①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②笃仁,异于?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③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④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注①集解谯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故谓周公。”索隐周,地名,在岐山之阳,……
-
《史记》 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2003-3-7 田单者,①齐诸田疏属也。愍王时,单为临?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愍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②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③而傅铁笼。④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罴折车败,⑤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墨不下。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⑥既杀愍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墨,□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墨距燕……
-
《史记》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①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注①集解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河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厉,国乃绝耳。”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
-
《史记》 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①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②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③至孝惠时,唯独长江全,禅五世,禅五世,④以无嗣绝,⑤意无过,为藩守职,信矣。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⑥及孝惠讫孝景闲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遣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弟若肺腑,⑦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注①索隐便音鞭,县名也。吴浅所封。 注②集解邓展曰:“汉约,非刘氏不王。如芮王,故着令便特王。或曰以芮至忠,故着令也。”瓒曰:“汉以芮忠,故特王之……
-
《史记》 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2003-3-7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①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②宣王七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③盟而去。④明年,复与梁惠王会甄。⑤是岁,梁惠王卒。宣王九年,田婴相齐。齐宣王与魏襄王会徐州而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