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公元前145(也有说是公元前135年)生于一个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
司马迁幼年好学,师从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二十岁以后曾屡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长城南北、长江两岸,所到之处考察民情风俗,采集典故传说。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由于他广闻博识、学厚才丰,三十岁时即为郎中,常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使他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图书及各种档案史料,为以后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后,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参与改革历法、制定著名的《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这是是我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太初历》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任太史令后,司马迁想完成其父编写一部史书的遗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这时,正是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的后期。一次,汉军将领李陵率作为牵制的五千步军出征,结果被匈奴主力包围。在矢尽粮绝,兵士伤亡大部份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司马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杀敌众多,矢尽粮绝而被迫投降,还是效忠汉朝的。就就替李陵辩解,结果得罪盛怒中的汉武帝。于是司马迁获罪下狱,被处宫刑。这种奇耻大辱的遭遇,使司马迁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愿,想到还未完成的史书,就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例鼓励自己,决定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经过三年囚禁,司马迁终于被赦出狱,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忍辱含垢,决心以残烛之年发愤著书,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经过五年的埋首著述,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4年)时,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成后不久,司马迁去世。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才把这部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夫,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记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获罪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书籍作品
诗文作品
-
《史记》 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
正义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国有圣贤宫观周域官僚,人有言语衣服体貌端修,咸谓之乐。乐书者,犹乐记也,郑玄云以其记乐之义也。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十一篇者,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之,亦略有分焉。刘向校书,得乐书二十三篇,着于别录。今乐记惟有十一篇,其名犹存也。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①悲彼家难,②可不谓战战恐惧,……
-
《史记》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2003-3-7 陈完者,陈厉公他①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②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③ 注①索隐他音徒何反。此系家以他为厉公,而左传厉公名跃,陈系家又有利公跃,利即厉也,是厉公名跃。盖他是厉公之兄,立未?年,无谥。今此云“厉公他”,非也。他一名五父,故经云“蔡人杀陈他”,传又云“蔡人杀五父”是也。 注②正义杜预云:“姜姓之先,为尧四岳也。” ……
-
《史记》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索隐案:篇言十二,实□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不数而□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①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鸣呼,师挚见之矣!②纣为象箸③而箕子唏。④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⑤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⑥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⑦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⑧诸侯恣行,⑨淫侈不轨,贼臣?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
-
《史记》 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2003-3-7 张耳者,大梁人也。①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②游外黄。 ③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④去抵父客。⑤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⑥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⑦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⑧ 注①索隐臣瓒云:“今陈留大梁城是也。” 注②索隐晋灼曰:“命者,名也。谓脱名籍而逃。”……
-
《史记》 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荷)**[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生,告太平于天,报?神之功。”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
-
《史记》 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2003-3-7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①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②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③ 注①正义赵,张耳所都,今邢州也。……
-
《史记》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2003-3-7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①以文无害②为沛主吏掾。③ 注①索隐按:春秋纬“萧何感昴精而生,典狱制律”。 注②集解汉书音义曰:“文无害,有文无所枉害也。律有无害都吏,如今言公平吏。一曰,无害者如言‘无比’,陈留闲语也。”索隐按:裴注已列数家,今更引二说。应劭云“虽为文吏,而不刻害也”。韦昭云“为有文理,无伤害也。” 注③索隐汉书云“何为主吏”。主吏,功曹也。又云“何为沛掾”,是何为功曹掾也。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①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
-
《史记》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2003-3-7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①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注①索隐按:举直谏,见左氏、楚系家。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①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 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 注①索隐按:左传作“费无极”。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建母,蔡女……
-
《史记》 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
孝文皇帝,①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②太后薄氏子。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讳恒。”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南十二里,秦属太原郡也。”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血①京师,②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
《史记》 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①于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先?。②物乃岁具,生于东,次顺四时,卒于冬分。③时鸡三号,卒明。④抚十二*[月]*节,卒于丑。⑤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也。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正不率天,又不由人,⑥则凡事易坏而难成矣。 注①索隐按:古历者,谓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及颛顼?夏禹亦以建寅为正。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而秦正建亥,汉初因之。至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仍以……
-
《史记》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② 注①集解谯周曰:“周之支族,食邑于召,谓之召公。”索隐召者,畿内菜地。?始食于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后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至宣王时,召穆公虎其后也。注②集解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①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
-
《史记》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 第一
2003-3-7 索隐列传者,谓□列入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诗书虽缺,①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闲,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③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④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⑤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⑥太史公曰:余登箕山,⑦其上盖有许由?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⑧义至高,⑨其文辞……
-
《史记》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正义括地志云:“天齐池在青州临淄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云‘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①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②或封于申,③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注①集解吕氏春秋曰:“东夷之土。”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按:后文王得之渭滨,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盖牙是字,尚是其名,后武王号为师尚父也。……
-
《史记》 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2003-3-7 孙子武者,齐人也。①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②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 “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③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钺,□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
-
《史记》 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
*集解太史公自序曰“作今上本纪”,又其述事皆云“今上”,“今天子”,或有言“孝武帝”者,悉后人所定也。张晏曰:“武纪,褚先生补作也。褚先生名少孙,汉博士也。”索隐按:褚先生补史记,合集武帝事以编年,今止取封禅书补之,信其才之薄也。又张晏云“褚先生颍川人,仕元成闲”。韦棱云“褚?家传褚少孙,梁相褚大弟之孙,宣帝代为博士,寓居于沛,事大儒王式,号为‘先生’,续太史公书”。阮孝绪亦以为然也。 孝武皇帝者,①孝景中子也。②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以胶东王为太……